暗访福寿螺产业链:利益驱使下的食品安全隐忧

近日,对福寿螺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暗访调查,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。在湖南汉寿县等地,一些商贩为了谋取利益,大量收购野捕的福寿螺,冒充田螺销售,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。无心号小苏带大家了解具体情况。

image.png

福寿螺,作为一种外来物种,其繁殖能力极强,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。然而,受利益驱使,一些商贩却将其视为“摇钱树”,大量收购并加工成螺肉产品,冒充田螺等常见淡水螺类,流入市场。

在暗访过程中,我们发现这些商贩的收购渠道十分广泛,包括直接从野外水域捕捞、从农户手中收购等。由于福寿螺的价格低廉,与田螺等常见淡水螺的价格相差数倍,因此这些商贩在收购时往往以低价大量购入,然后通过去壳加工等工艺,将其“伪装”成田螺肉,销售给餐饮店、预制菜工厂等下游厂商。

在加工过程中,这些商贩往往不注重卫生和质量控制。记者在一些加工厂看到,厂房内弥漫着腥臭味,女工们围坐在成堆的螺肉前快速筛选,有些螺肉上还带有粉红色的软体残块。这些螺肉被筛选后,被铲进塑料筐、称重,再送入冷库等待厂家的货车整箱拉走。

据了解,这些加工好的冻螺肉,有些被批发到农贸市场,更多的是下游厂商直接派车来拉货。一些餐饮店和预制菜工厂为了降低成本,大量采购这些福寿螺肉,将其加工成各种美食,供消费者食用。

然而,福寿螺可能存在寄生虫、重金属、新污染物等潜在风险,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近年来,多地疾控部门已经呼吁消费者不要食用福寿螺,若要食用,务必煮熟、煮透。但是,由于福寿螺与田螺等常见淡水螺的生物特征差异明显,加入调料并经熟制等复杂工艺后,消费者往往难以分辨。

面对这种情况,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螺肉来源的审查、螺类原料种类的控制和监管。同时,加大对福寿螺产业链的打击力度,对违法收购、加工、销售福寿螺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。此外,还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,让他们了解福寿螺的危害和识别方法,避免误食。

总之,暗访福寿螺产业链揭示了利益驱使下的食品安全隐忧。只有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,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,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9755269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本文链接:https://hbwxh.com/n/15231.html